心理系学子赴英访学:在学术探索与文化交融中书写成长答卷
作者:应用心理学系 叶瑜露
2025 年7月17日至8月16日,宁波大学成年人电影
心理系6名学子远赴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,开启了为期一个月的访学之旅。此次访学以 “学术深耕 + 文化共情” 为核心,打破传统学习边界,让同学们在理论与实践的碰撞、文化与思想的交融中,收获了专业成长与国际视野的双重提升。

课堂 “破界”:心理学学习扎根现实土壤
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创新的教学模式,彻底打破了传统教室的局限,将课堂延伸至实地场景,让抽象的心理学理论与现实紧密联结,助力同学们们实现从 “学知识” 到 “用知识” 的跨越。
在专业课程学习中,多门课程以 “理论 + 实操” 的形式,强化同学们的实践能力。心理测量学课上,同学们掌握经典测量工具使用、学习项目反应理论,还亲手设计心理问卷,切实提升测量实操能力;患者与公众参与(PPI)的课程打破 “实验室思维”,通过与患者沟通确定研究重点、调整方案及邀请公众参与成果科普,让大家理解研究需贴合现实需求;心理健康与创伤后恢复的课程则借案例与视频,分析恢复力的影响因素、总结高恢复力个体特征,同时系统学习创伤后心理机制,为后续干预实践筑牢理论基础。
运动心理学、动物心理学与文化心理学课程则将 “实地探索” 融入学习全过程。运动心理学课程通过小组讨论,聚焦 “心理学在运动表现与心理健康中的应用”—— 有小组围绕 “运动员赛前焦虑调节” 展开研讨,结合英超球员的真实案例设计干预方案。此外,教授还带领同学们亲身体验运动后与运动前感受的差别。在动物心理学课程中,在动物心理学课程中,访学团走进贝尔法斯特动物园,在教授与助教的带领下开展实地教学 —— 通过近距离观察动物的社交行为、应激反应,结合课堂理论反思动物福利伦理,让原本抽象的“动物认知”、“行为动机”等概念,变成可观察、可分析的鲜活案例;文化心理学课程的学习场景则延伸至阿尔斯特博物馆,同学们在古代器具、绘画作品等文物展陈前驻足,从器具的功能设计中解读不同历史时期爱尔兰人的生活需求,从绘画的情感表达中挖掘背后的文化心理倾向,并对比中英文化心理的差异与共性,“实地感知 + 理论解读” 的模式,让专业认知更加生动深刻。


能力 “赋能”:多维度培养筑牢成长根基
访学期间,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还围绕 “综合能力提升” 开设系列课程,为同学们未来升学、就业储备核心竞争力。演讲技巧课程中,同学们围绕心理学议题进行英文公开演讲,从选题、PPT 设计到现场表达,每一个环节都经过反复打磨;面试技巧课程则模拟了升学和就业的面试场景,帮助同学们掌握学术面试的核心逻辑与沟通技巧。更令人惊喜的是“创造力产生”的课程 —— 通过头脑风暴、设计思维等互动环节,同学们打破思维定式,比如在有限时间内尽可能多的写出铅笔的用处等。这些能力的提升,不仅助力当下的学术交流,更成为未来升学、就业的 “加分项”。


文化 “共情”:深度体验拓宽国际视野
学术学习之外,同学们还通过 “沉浸式文化体验” 与 “跨文化交流”,感受异国文化魅力,拓宽国际视野。他们踏上 “巨人之路”,在柱状玄武岩的地质奇观中感受自然与历史的交融;走进泰坦尼克号博物馆,透过珍贵的历史文物与影像资料,了解这艘 “梦想之船” 背后的故事;探访温莎城堡,在哥特式建筑与王室文化中,触摸英国历史的脉络 —— 每一次游览都不是简单的 “打卡”,而是通过实地体验,理解当地文化的根源与内涵。
更珍贵的是跨文化友谊的建立。在小组学习、校园活动中,同学们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成为伙伴,一起讨论学术问题,分享各自的文化习俗:中国的传统节日、西班牙的民俗风情……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融,让同学们学会尊重差异、包容多元,也让 “国际化视野” 有了更温暖的注脚。


此次赴英访学,不仅是一次专业知识的 “充电” 之旅,更是一场文化交流的 “成长” 之旅。通过学术探索与文化体验的深度融合,学子们在专业能力、综合素养与国际视野上实现全面提升,也为两校未来进一步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。